洱海如何走出蓝藻危机?
新华网昆明9月19日电题:洱海如何走出蓝藻危机?
新华社记者吉哲鹏
位于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的洱海,是大理350多万人民的“母亲湖”,也是著名的“高原明珠”。近年来,洱海水质在治理后逐渐好转,但日前蓝藻却再次聚集,引发社会各界强烈关注。
洱海蓝藻是否再次“暴发”、水质是否恶化?哪些因素“催生”蓝藻?如何让“母亲湖”不被蓝藻缠身?18日,大理州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,回应了社会各界的关切。
洱海是否“蓝藻暴发”?
今年9月上中旬,陆续有群众反映洱海一些地方出现了蓝藻,网络上的相关图片、文字触目惊心。
对此,大理州政府秘书长马忠华在发布会上说,今年8月上旬,洱海蓝藻数量明显增加,局部区域出现连片聚集现象。9月13日,蓝藻出现大面积聚集现象,从截至18日的监测情况来看,洱海蓝藻尚未达到1996年、2003年9月“蓝藻暴发”的程度。
从大理州政府发布的监测数据看,洱海水质与往年持平。今年1月至8月,洱海的水质有4个月为Ⅱ类、4个月为Ⅲ类。与去年同期相比,Ⅱ类水减少一个月,Ⅲ类水增加一个月,与2011年、2010年、2009年持平。
据专家分析,近年来,洱海正处在富营养化初期,具备藻类集中出现的条件,一旦出现异常环境气候,藻类就会聚集发生。
“此次洱海蓝藻发生属近年同期较为突出的年份,形势较为严峻。这再次给我们敲响了警钟,必须引起干部群众的高度重视。”马忠华说。
哪些因素“催生”蓝藻?
对于公众关切的洱海蓝藻为何再次大面积聚集,在发布会上,大理州相关部门分析,这其中既有入湖水质尚未根本性好转、水体长时间没有循环置换、农业面源污染大、管理不到位等老问题,也有沿湖餐饮住宿的污水、垃圾剧增的新问题。
其中,洱海的主要入湖河流弥苴河、罗时江、永安江、波罗江均没有符合Ⅲ类水质(湖库标准)的月份,苍山十八溪的大量优质清水被181个取水点直接截流。洱海2个出水口之一西洱河从2011年下半年起就没有放水,底泥多年未实施疏浚,水体污染负荷严重,水质明显恶化。
同时,沿湖餐饮住宿的污水、垃圾剧增。马忠华说,近年来,以双廊为代表的环洱海旅游呈“井喷式”发展,这既是大理旅游的亮点,也是洱海保护的热点,但许多污水、垃圾未得到有效处理,排入洱海的现象时有发生。
马忠华表示,与日益严峻的洱海保护形势相比,环保基础设施建设仍显薄弱。有些环保设施虽已建成,但未能健康运行。
“母亲湖”如何摆脱蓝藻?
当前,作为湖泊富营养化初期典型代表的洱海已进入藻类活动的敏感期,洱海保护治理工作不进则退。而随着环洱海景观带特色客栈群体的崛起,洱海的自然生态环境更承受着前所未有的巨大压力。
对此,从9月16日起,大理州已对洱海西洱河出水和引洱入宾出水进行科学合理的调度,促进洱海水体循环和置换,并责成大理市、洱源县,对洱海重点河道和局部蓝藻聚集区域进行打捞清理,严控村庄污水直排河道及洱海湖区。
“今后,对环洱海旅游客栈、餐馆、宾馆,在鼓励合法、有序、健康发展的同时,严格实行‘环保一票否决制’,对达不到环保要求的,坚决关停,有效遏制餐饮污水对洱海水质造成的污染。”马忠华说。
同时,大理州将继续推进洱海保护治理“2333”行动计划的实施,当前重点抓好200座村落污水收集处理系统建设和完善工程等。马忠华介绍,大理还将制定苍山十八溪取水用水管理办法,加快取水用水整治步伐,促进亿方清水进入洱海。